名家讲坛第39讲 | 徐杰教授主讲“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
Body
3月15日晚,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名家讲坛第39讲。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主题为“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徐杰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杨蓓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徐杰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相关理论和事实背景。移位分析是语法理论处理和解释异形同义句法格式间异同关系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工具。比如说,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中,被动句与其相应的主动句之间的句法关系就适合采用此种分析。徐杰教授以“找到线索了”“线索被找到了”“骗了很多退休老人”“很多退休老人被骗了”为例句,指出被动句和主动句在语法和形式上亦有关联。被动句是由主动句推导派生而来,主动句是原生的,被动句是派生的。
接着,徐杰教授谈到了英语和汉语中疑问代词的移位问题。相比英语中明显的疑问代词移位,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并未移位。但是早有学者指出,汉语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虽然表面上没有移位(明移),实际上暗中也移位了。根据生成语法的经典分析模式,语言结构一共有四种表现形式以及三类推导过程。英语的移位发生在“D-结构”→“S-结构”的过程中,而汉语的移位发生在“S-结构”→“逻辑式”的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层面的移位可能受到不同的条件制约。为支撑上述观点,徐杰教授展示了大量呈现为平行语法特征的汉英双语例句,并分享了量化短语歧义现象。他补充道,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都需移至句首位置是跨语言的普遍原则,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只是疑问代词的移位发生在哪个语言层面。
在谈及汉语倒装句时,徐杰教授表示,汉语倒装句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移位即漂移来解释。“漂移”并非仅仅是一个源自理论系统内部的抽象概念,对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可以用以解释语言现象。在此概念下,一系列重要的语法现象和语法案例将得到重新概括、重新整理和重新阐释。同时,徐杰教授认为最初关于倒装句的研究均是“前理论”,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随后,徐杰教授谈到了汉语中的漂移问题,并将汉语和日语进行了对比。漂移是一种发生于语音层面,由语用因素驱动引起语法单位线性顺序变化的移位操作。现有的漂移研究相对不足,可供开拓的空间较大。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徐杰教授分析了语法学界认为问题最少的漂移案例,即主谓、状中结构。他在分析中指出,汉语跟日语的状语漂移都遵循“最大投射原则”;而所谓的“主谓倒装”则如同英语中的“主语/助动词换位”(Subject-aux Inversion)一样是一个表面现象。徐杰教授举出的例句均只涉及语音层面主语后移一步的操作,谓语原地未动。同时,“主谓倒装”“主谓易位”的最大困难有两点,其一是繁琐,移位步骤多;其二是谓语前移时相关被移成分在移位前不是一个完整的语法单位,而只是某个语法单位的一部分。
最后,徐杰教授就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第一,汉语中漂移可以定性为语用(韵律)驱动的XP在语音层面以嫁接方式执行的非论元位移,移位并未改变句法结构;第二,所谓的“主谓倒装”“主谓换位”乃至“追补”都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在语音层面执行漂移操作。只有主语后移,没有谓语前移,更不存在主语谓语互换位置的问题;第三,汉语的漂移跟日语一样,都遵循最大投射原则;第四,汉语中的漂移还要额外遵守“禁止介词悬空律”;第五,漂移可以不遵守“自利原则”等约束句法移位的条件。在外力的推挤下,某些漂移可以非自主地、不情愿地被迫“为他人做嫁衣裳”;第六,驱动语法单位在语音层面漂移的语用动因可以概括为“【+强调】+【+急促】”,二者均为必要条件。
讲座结束后,徐杰教授、杨蓓教授、朱林博士后和同学们就有关语言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